欢迎访问九江市红色文化特色库!
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音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新闻
首页>红色历史>  九江红色历史综述

九江红色历史综述

日期:2017.06.08 点击数:1764

【正文】

      习近平同志指出,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部教科书,它照亮现实,也昭示未来。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,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,所蕴含的智慧与营养深邃且丰富,值得今天的共产党人好好借鉴与汲取。

    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九江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,有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壮举、中国军队在万家岭的浴血奋战、人民解放军解放江西的第一渡;九江还是南昌起义的策划地、第一面军旗诞生地、第二次国共合作倡议地、“抗战宣言”的发布地、侵华日军的投降地;还涌现出像“革命何须怕断头”的共产党员杨超、革命伉俪王经燕和张朝燮、威震赣北的刘为泗等革命先烈。九江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    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,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。革命先驱恽代英、方志敏、赵醒侬等人先后来到九江,宣传马克思主义,在九江青年学生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。1925年7月,根据中共“四大”的指示,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赵醒侬来到九江,将九江籍共青团员温眷血、帅鼓侬、严燕僧转为共产党员,再加上从武汉回九江的共产党员许鸿,一共四人组成九江党小组,组长温眷血。这标志中共九江党组织正式成立。

       1927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九江人民一举收回英租界。中英双方签订《收回九江租界之协定》,规定:“自3月15日起,将九江租界区域行政事宜,无条件地移交国民政府办理。”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,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和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,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鼓舞。

       蒋介石叛变革命后,叶挺、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万余人,打着“东征讨蒋”的旗号集结九江,驻扎南浔一线。1927年7月20日,谭平山、李立三、邓中夏、叶挺、聂荣臻五人在九江召开谈话会。首次提出在南昌举行暴动的主张,并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。25日,贺龙、叶挺、叶剑英、高语罕、廖乾吾五人在九江市区甘棠湖中一只小船里,以划船游湖为名,召开紧急会议。会上确定了叶、贺部队赴南昌参加起义的军事行动。8月1日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。九江城见证了组织策划南昌起义的全过程。

  1927年9月9日,毛泽东、卢德铭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。起义部队分别从修水、安源、铜鼓出发,进攻长沙,而后转兵井冈山,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,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。起义后,毛泽东挥笔写下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:“军叫工农革命,旗号镰刀斧头,修铜一带不停留,便向平浏直进。地主重重压迫,农民个个同仇,秋收时节暮云沉,霹雳一声暴动。” 修水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。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,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第一面军旗,打响秋收起义的第一枪。

 毛泽东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一文中写到:“以江西论,赣北之德安、修水、铜鼓尚有相当基础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赣北各地苏区运动星火燎原。先后形成湘鄂赣、岷山、都湖彭三块革命根据地,彭德怀、滕代远、周建屏、刘为泗等领导九江人民打土豪分田地,开展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。九江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      1938年6月26日,马当要塞失守,江西大门豁然洞开。7月26日,九江沦陷。随后,九江各地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践踏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,中国军队英勇抗敌,万家岭大捷、庐山孤军抗战,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。赣北抗日游击大队、都湖鄱彭游击大队以及修武边区的抗日武装力量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。1945年9月5日,中国军队的受降官杨宏光在九江接受日本侵略者笠原幸雄的投降。至此,历时八年的九江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。

       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、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共百万大军,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,在长江中下游一线强渡长江,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,粉碎了国民党“划江而治”的美梦,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。4月21日凌晨1时40分,二野第4兵团第13军第37师109团的指战员作为先遣支队,乘木帆船经过20分钟成功渡过长江,击溃沿岸守敌,攻取八宝洲,控制了江心阵地。22日,人民解放军占领彭泽县城。彭泽是江西第一个被解放的县城,从此,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江西的序幕。5月22日至6月16日,彭泽、湖口、九江、庐山、瑞昌、德安、永修、星子、武宁、修水等地相继解放。

     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: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,这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,深深植根于党的思想之中,时刻体现在党的行动之中。在革命斗争中,党牢牢抓住了相信谁、依靠谁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,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。苏区群众“十送红军”的真挚感情,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拥军爱民的炽热情怀,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,无不体现着党群的血肉联系,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。

      党的历史告诫我们:人无精神不立,党无精神不强。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,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特点鲜明的革命精神,如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等。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,还是身处逆境之时,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,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,所向披靡,无坚不摧。今天,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,依然是共产党人砥砺品行的不竭力量,永葆本色的精神钙片。

      党的历史昭示我们:有困难、有风险、有危机、有曲折并不可怕,关键是要勇于面对,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。面对大革命失败后极其危险的局势,党没有退缩、没有消沉,以英勇的斗争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大好局面;面对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的严重困难,党没有逃避、没有动摇,以巨大的勇气经过长征北上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,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注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风险,只要我们勇敢正视、正确应对,就一定能不断攻坚克难,夺取新的胜利。 

       铭记历史,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、开创未来。重温历史,就是要鉴往知来,从历史进程中汲取营养,从精神传承中获得力量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。

(九江市史志办公室   柳秋荣)


3 0
相关文章
Rss订阅